Linux的争论

Origin link 2006-4-23

最近linuxapp@newsmth版上总是大坑不断。争论的内容虽然不太一样,但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linux易用性的问题。比如要要不要图形化的配置界面,linux是不是易用之类的话题。这类话题很容易引起很强的火药味。一方觉着linux易用性不好,为什么不和windows一样?之类的疑问不断。一方觉着你爱用不用,不用拉到,颇有些不屑。

我想这些争论中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明晰的。

  1. linux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serve还是desktop?如果是想向desktop发展,我觉得改善易用性还是很必要的,毕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去使用fvwm之类的东西,虽然它们的确很强大。当然gnome,kde,ubuntu等distribution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易用性并不代表要和windows一致,易用性的定义应该是如何让使用者能更快,更方便的完成操作。open source软件的一个优点是使用者的参与程度很高,你觉着什么地方不好,不舒适,你可以去改进它。即使你不懂编程,你也可以向开发者报bug,或者在maillist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开发者改进。
  2. 为什么要使用cla的问题。虽然大家争论的很多,但我始终觉得目前很多linuxapp上的网友都是使用者,自己开发open source的人还很少,这个问题没有说透。不过个人觉得gui的东西始终是不太可靠的,cla的灵活性,稳定性是gui所不能比拟的。
  3. 个人感觉,使用linux和windows软件的不同之处在于。windows下的很多软件都是盗版软件,得来的太过于容易,所以都不会珍惜。这个软件用的稍微不顺手,见到更好的就换,反正都是盗版软件,更换的成本几乎为0,也不愿去深入了解这个软件。其实对于很多软件来说,你根本就用不到那么多的功能,比如photoshop。我记得自己刚买电脑那会儿,每次装系统都要装photoshop,matlab之类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往往几个月也用不了一次。linux下软件相对来说是要少一些,入门可能也要难一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就会发现它很强大,用起来很顺手。比如lftp,刚开始我也觉得它丑陋,一点也不好用。可用的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其实用起来很顺手。有人说linux的软件都需要记一堆命令,太不易用的。我自己的经验是:你经常的使用的软件不会太多,而用的多了,那些命令自然就熟了,而且你就会体会到这些命令的强大和方便。很多Linux下的软件,用的时间长了是会有感情的!
最后想说明的是,你可以抱怨,但不要怒骂或者无理的发泄不满。大家都是普通的人,听了不好的言论心里都不舒服,都有火气。

gnome2.14

Origin link 2006-4-14

前段时间谈到关于gnome2.14的问题。其实之后不久我就忍不住升级到了2.14。一切都还正常,2.14看起来要比2.12好一些,yelp里的bug也修正了,gnome-terminal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当然小小的bug是免不了的了。第一个让人不能忍受的bug是computer里居然将我所有的windows分区都列了出来,虽然我没有把他们写在/etc/fstab中。2.12中只会列出写在/etc/fstab中的分区。后来在archlinux论坛了看到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hal里放一个文件。希望gnome能很快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小bug是gdm不会读取/opt/gnome/etc/gdm下custom.conf文件,可按照gdm的官方文档,所有的个人配置都应该放在这个文件中。后来在archlinux上包了bug,维护者说gdm在他那里工作正常,建议我重新安装gdm。重新安装后一些都正常了

zt: pt, px, DPI: 关于长度单位的误解

Origin link 2006-4-8

http://jjgod.3322.org/2006/02/24/misleading-length-unit 这是我见过的讲解最清楚的关于DPI的文章了.

gnome2.14

Origin link 2006-4-3

今天升级系统,发现gnome2.14进current了!不过没敢立即升级,一是怕bjtu的mirror镜像不完整;二是知道arch is bleeding edge。不敢在实验室的机器上乱折腾,准备等到了周末再升级。

晚上看论坛,发现果然有很多问题: nividia驱动不能在2.6.16的内核上使用;gaim和dbus的版本不一致;udev好像也出了问题。不过总的说来都是kernel之类的问题,看来gnome问题倒是不大。

Arch是一个bleeding edge的版本,特别是在内核,显卡驱动,udev上常常出现问题。论坛里也有很多人抱怨。不过没办法了,不可能即享受到最新的技术,又追求稳定性。不过对于Arch的问题,常常都很容易解决,看看论坛就行了。因此我建议对于追求稳定性的使用者,在/etc/pacman.conf中将kernel和显卡驱动等都设成IgnorePkg,不要轻易升级内核和显卡驱动。

其实很多人都建议,内核不要轻易升级。除非现有的内核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当然了,如果你想折腾,常升级内核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呵呵,前两天装slackware 10.2发现居然还用着2.4的内核,slackware不愧以稳定而出名呀。

Origin link 2006-4-3

今天升级系统,发现gnome2.14进current了!不过没敢立即升级,一是怕bjtu的mirror镜像不完整;二是知道arch is bleeding edge。不敢在实验室的机器上乱折腾,准备等到了周末再升级。

晚上看论坛,发现果然有很多问题: nividia驱动不能在2.6.16的内核上使用;gaim和dbus的版本不一致;udev好像也出了问题。不过总的说来都是kernel之类的问题,看来gnome问题倒是不大。

Arch是一个bleeding edge的版本,特别是在内核,显卡驱动,udev上常常出现问题。论坛里也有很多人抱怨。不过没办法了,不可能即享受到最新的技术,又追求稳定性。不过对于Arch的问题,常常都很容易解决,看看论坛就行了。因此我建议对于追求稳定性的使用者,在/etc/pacman.conf中将kernel和显卡驱动等都设成IgnorePkg,不要轻易升级内核和显卡驱动。

其实很多人都建议,内核不要轻易升级。除非现有的内核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当然了,如果你想折腾,常升级内核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呵呵,前两天装slackware 10.2发现居然还用着2.4的内核,slackware不愧以稳定而出名呀。

jave 1.5显示中文的办法

Origin link 2006-3-30

在网上看到的: 在jre/lib/fonts下建立目录fallback,然后拷贝或者链接中文字体到该目录下即可。

安装slackware

Origin link 2006-3-30

昨天从好地方腐败归来,回到宿舍无事可做,于是试着从硬盘安装slackware10.2。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如下:


  1. 下载安装CD,只需要cd1即可。下载后用mount -o loop iso /mnt将iso挂载在某个文件夹下。并将iso的文件拷贝到根目录下某个文件夹中,比如/slack

  2. 想要通过grub进行硬盘安装,就要将iso中内核文件提取出来,然后利用这个内核来启动系统。对于slackware来说就是将isolinux文件夹下的initrd.img和内核文件夹下的bzImage拷贝到根目录下,当然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选取内核,我用的是bara.s

  3. 重启系统,利用上步得到的内核引导系统。然后就进入了安装程序。slackware的安装程序很简洁,我怀疑archlinux的安装程序是在这个程序的基础上改进的。

  4. 安装程序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是格式化分区,指定根目录的挂载点;第二是指定软件仓库的位置,选取所要安装的软件。这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将iso中的内容拷贝到/slack中,那么软件仓库的位置是/slack/slackware!;第三是进行简单的系统设置

  5. 之后重启系统,对grub进行相关设置。slackware就算安装好了


slackware中比较特殊的是它的软件管理方式,不进行依赖性检查。这让我在选取软件包时感到不太习惯。slachware中的确比较自由,想装什么包就装什么包,系统不会去提示和限制你。
昨天只是简单的将系统装好,重启进入系统后才发觉自己连vim都没有装。于是暂时将它放下,等有空了再去折腾它。

Tex 和vim

Origin link 2006-3-25

年后从家回来,就将整个工作平台从WindowsXp上转到archlinux下,一切都还停顺利,没有遇到特别麻烦的问题。这段时间主要好好学习了Tex和Vim。TeX以前也接触和使用过,但一直没有认真使用过。这两天写文档的需要认真的研究了一下,Tex使用起来其实挺方便的,只要记住几个有限的命令,对于大部分日常文档来说要比word方便:)呵呵,也可能只是我个人的感觉,总觉得word的列表使用起来不是很顺手。

以前在Xp下时也使用vim,但很少认真拿它看过大程序。这次避不得以,发现Vim加上若干插件,真是相当的方便。

推荐书籍《读库》

Origin link 2006-3-25

读库的确不错,里面的文章都很经典,很耐读。看得出来编者是花了不少心思的的。

德国历史

Origin link 2006-2-18

最近对德国历史很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寒假期间看了介绍神圣罗马帝国的书。中世纪的欧洲和我所熟悉的传统的东方式的历史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正是德国历史吸引我的地方。比如德国意义上的王国就和我理解中的王国有很大的区别,我想将西欧的历史和我国的历史做一个对比将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old page page 15 new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