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 link 2012-3-20
农业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文字,国家和科技发展。可以说农业的出现好比一个多变量方程,只有找到了若干变量的唯一解后,农业才能成功在人类社会扎根。
首先人类必须驯化出合适的植物和动物。地球上可供驯化的动植物资源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欧亚大陆由于自身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优势,具有丰富的可供驯化动植物资源。其它大陆则往往缺失若干关键资源,比如美洲缺乏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这是为什么现代文明主要出现在欧亚大陆(希腊,西欧,两河,印度,中国),而非洲,美洲和澳洲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
由于可驯化资源的短缺性,人们很难在一个地方找齐所有必要的物种和技术。这时物种和技术的传播和共享就非常重要了。由于欧亚大陆为东西走向(其它大陆是南北走向),相同的维度更利于驯化动植物资源的广泛传播。
Origin link 2012-3-14
新买了一个1.5k的10 inch Android tablet Ten3,中国的山寨货自然是毛病一堆,不过对于只是上网,偶尔玩游戏,主要用来看扫描版PDF的需求,自然是够用了。买回来后尝试着用自带的智阅看了扫描版的“枪炮,细菌和钢铁”,感觉真的很不错,比电脑和手机上的阅读体验强多了。不过不知道和10 inch的kindle相比,哪个更舒服些。
言归正传,这本书讲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主要是为了回答一个澳洲土著的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能做出复杂的“货物”,而他们不能?或者说当我们回到哥伦比亚大发现前的时代,环顾全球,就会发展各个大陆上的人类社会千差万别。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别呢?我想这本书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农业大约是公元前8500年在两河流域出现,在这之前的漫长历史中,人类通过狩猎生存了几百万年。就如“裸猿”所讲,现在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基因,还深深的烙上了狩猎时代的特征。农业时代大约只持续了一万年,这种时间跨度应该对人类的基因影响有限。工业时代大约也只有150年左右,它对人类原始基因的影响目前还是不大,将来就很难预估了。但工业社会中,人行为和思想的进化应该要比身体的进化快很多。
作者还谈到了为什么橡树的橡实不能像水稻和小麦一样很容易被人类驯化。橡实驯化困难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橡树成长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这大大增大了驯化所需要的时间,减少了驯化实验的次数。这其实和之前单靠人力飞行英吉利海峡的挑战一样,成功的关键在于缩短实验的时间,增大实验次数。这个道理其实对于软硬件设计也同样使用。目前的很多设计由于变量太多,较为复杂,很难在设计前通过仿真和计算的方法确认好所有的参数。这时try and cut就成了产品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
Origin link 2012-3-7
The default Archlinux installer has issue to install grub into usbstick. I have to install grub in my old Archlinux system. I have to use map according to wiki.archlinux to use grub to boot Windows Vista.
The pgp server (keys.gnupg.net) is valid, but pgp.mit.edu:11371 also has issue.
The urxvt will also read .Xdefaults when starting. But xrdb is needed to use .Xresources. .Xdefaults is deprecated.
It will save lots of time if using *.pkg in /var/cache/pacman/pkg.
package list:Origin link 2012-2-28
人每天都在做不同的选择,选择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呢?可能的原因是大家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把人类比为机器,那么在接受相同input的前提下做出不同output的原因就在于内部的algorithm是千差万别的。
部分Algorithm显然是由内在的gene决定的,比如母性和某些性格特征。血统论虽然之前被认为荒谬,但我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还是能看到某些合理的地方。但"excellent gene"能否遗传,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但更多的Algorithm应该是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不同的阅读范围,都会形成不同的algorithm。对于自然界,我们常常用科学的方式去理解它,不同的algorithm大体一致。但对涉及到人的选择,科学起到的作用往往不大,不同人的algorithm差别很大,比如婚姻,爱情,社会组织架构等等。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是通过他人的经历说教,而不是科学研究的结论去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的。但往往这些通过“人”形成的algorithm存在很大的缺陷和错误。
社会科学也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讨论。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模型的复杂程度造成了社会科学暂时无法将模型简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归纳法无法应用。也许,基地中的心理历史学在很久以后将成为现实。
Origin link 2012-2-17
Origin link 2012-1-31
2012年春节最有意思的话题就是韩寒和方舟子之争。这场争论波及范围之广,有用信息之多,都是近年来少见的。现在把这两天自己所看和所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方韩之争的背景起源于韩三篇,方舟子在一开始并没有参与到那场争论中,而是在麦田质疑韩寒blog为枪手所写之后卷入。之后麦田因为某些原因退后,方舟子成为主力,各路神仙大佬纷纷卷入,有些同学不幸中弹(比如海岩)。这场争论包含的问题很多,但方始终瞄准于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韩寒早期的作品是否真正出自韩寒之手?。需要注意的是,方和麦田的质疑点是不一样的:麦田质疑的是韩后期的blog,而方瞄准于早期的作品,特别是韩的发家之作。这是因为麦田的质疑存在诸多漏洞;但方火眼金星,发现了韩早期作品的诸多疑点。
至此争论变得简洁:韩早期的作品是否存在代笔的嫌疑,特别是其老爸?争论从方韩二人扩散之新浪微博上的各位达人:有娱乐界的(比如姚晨),有媒体界的,有出版界的,有经济界的,有科学界的,以及其它等等。双方各有支持者。首先记录一下我自己对这场争论的一些观察:
目前来看方舟子暂时没有所谓的“铁证”,但发现了不少"弱证据"。这些“弱证据”首先让韩寒自愿或者不自愿的承认自己曾经大量阅读书籍的经历(此前韩曾说自己从不或很少阅>读书籍),然后揭露了韩寒一方内部诸多前后表述不一致的地方。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韩寒一方的诚信是很值得怀疑的,以及早期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时是否存作弊的疑问
有些人认为除非代笔者自己承认,否则方永远都无法找到确切而充足的证据。这条结论也许适用于其它类似问题,但韩寒代笔的案子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方质疑的主要著作是韩早期的《求医》,《书店》,《三重门》和《杯中窥人》。方的主要怀疑是:1,如何解释文中大量出现的掉书袋引用。2,很多情节不像17岁少年体会而是40岁中年人的亲身体会。对于第一点韩给出了解释,但无法让人信服。很多人认为方质疑的第二点有问题:作家是可以虚拟出非自我经历的情节。我不这样认为:情节是可以虚拟的,但情节中的技术细节确必须来自知识。这知识可以是自我经历,也可以是资料查询的结果。比如你可以不会开飞机,但如果你写了一段开飞机的情节,飞行员读了都觉得很真实,然后你宣称自己从未参考任何资料,这就有问题的了。我想这就是方质疑的关键所在。
方韩案给我的启示之一就是:你可以讨厌中国的教育体系,但你必须尊重和承认知识(李敖对韩寒也有类似的评论)。目前国内有一股读书无用论,希望方韩案能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Origin link 2012-1-19
Today I need to use awk to add extra tabs and space to a long file. Then my first awk script begins.
awk is simple: /patter/'{action}'. You will see nearly every on-line introduction will tell you to add single quote to include actions. Sometimes single quote behavior is really strange in windows, but works well under Linux.
FinallyI realize single quote must be used to preserve bash to expand some special characters,like back-slash and stars, and pass them to awk. In Windows, dos/cmd has the different ways to do it, then you need different quote, see http://www.catonmat.net/blog/wp-content/uploads/2008/09/awk1line.txt for example.
Origin link 2012-1-19
I am holding a whole day meeting to discuss about innovation. People talked a lot about it, but I am still not satisfied about it and have questions:
For company, right product strategy is always more important than "innovation". What kind of product do you want to build? Then comes how to build this product with innovation idea.
Origin link 2012-1-10
Q: Why program is killed if I log out the bash and why it survive if using nohup?
A: When log out, the bash will generate the SIGHUP to progress attached to it. If there is no default routine in progress to handle this signal, kernel will use the default action (terminate for SIGHUP). More information see section 10.2 of "Advanced Programming in the UNIX Environment" or http://www.win.tue.nl/~aeb/linux/lk/lk-10.html .
Origin link 2012-1-4
Recently I just realize how good the RSS did. By using RSS, you have kind of information center to read all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ite and it is a good idea. It is similar with email but only with one direction.
But seems RSS is not popular any more, we talk with twitter, facebook, G+ and many others. But why not RSS.
This is a interesting thing and worth to think.